李先生讲的故事
在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秋拍预展上,谈锋甚健的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逛拍卖行的故事。
60多岁的李先生,自称是各大拍卖会展上的常客。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卖会和预展,他几乎场场不落,为的是“练眼”和“欣赏”。而有着10年藏龄的他,却从来不从大拍卖公司买东西,小的拍卖行则是他“捡漏”的地方。他说,别人拍天价画那是“掐尖”,而他属于“扫尾”。虽然老在小拍卖行买进,但他表示不能老看那儿的东西,要不“审美取向就被拉低了”。
李先生玩收藏已经10年,是个典型的藏家,10年来从未卖出过一件作品,而他的收藏目的虽然简单却收益不菲,“我就是喜欢,并非投资行为。10年前买贵了的,现在10倍的收益没问题,个别的甚至有100倍以上。”
那他买不买当代艺术品呢?李先生明确表示,当代艺术品价格虚高,他不想成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他对记者讲了他了解的“天价做局”:“一些有点风格的年轻艺术家在刚毕业时,就被某些外国机构包了。比如每年我给你10万块钱,你给我20张画,可能这样包个5年,然后我到国际上去宣传你,再然后在拍卖会上交个手续费,让我的亲戚或马仔去买。”记者问操作此事的是国际机构吗?李先生对此表示肯定,“主要是国际机构。实际这一二十年,中国当代艺术主要是国际机构在操纵。所以别看拍了500万、上千万,其实画家并没有拿到那么多钱。”
一个真实的
天价谎言共同体
其实“天价做局”早已不是一个秘密,但为什么却没有人真正站出来破这个“局”呢?朱其说,最直接的原因是:买了“天价油画”的人即使知道被“宰”了,他也并不想破这个局,因为他还想将手中的“烫山芋”扔给下一个买家呢。
而作为这个局中的艺术家,虽然并未拿到天价回报,其实也是愿意维护这个“局中局”的,因为天价也让他们受益良多。“天价会使画家获得一个价格舆论,也会加强他的社会知名度,并使他和他的绘画成为艺术圈的话题中心。”朱其表示,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代艺术圈其实是集体无意识地制造着一个“价格谎言共同体”。
“每一个艺术家都在主动露富,告诉你我最近卖了50万,或者最近有人准备买我100万的画。如果你信以为真,再将这件事告诉其他人,你就等于加入了这个共同体。”“因为每个人卖了25万说自己卖了50万,卖了50万说自己卖了100万。这样不断说给周围的朋友听,朋友再传给朋友,就造成这个人的作品现在卖得很火的江湖传闻。时间长了,经过很多人的所谓口碑,某一个艺术投资人或画廊老板便可能信以为真,跑来投资这个画家了。”朱其说。
更可怕的是,“整个艺术圈因此形成了一个以拍卖天价为轴心的价值标准链条,拍卖天价成为了真正的学术‘权威’,谁的作品成了天价明星,他也就在江湖变成‘学术代表’。”而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也相信,只要找到了资本支持,挣到了钱,其他一切就不难搞定。“批评家可以花钱雇人写文章,学术杂志可以花钱买版面,拍卖会可以找老板做局,只要江湖上传说你挣了几百万或者几千万,你就是一个人物了,别人马上会对你刮目相看,不管你画得多么差。”朱其说。
一个可笑的例子是,一个拍卖天价出现后,一些三四流画家和某些年轻画家开始大量模仿,有些甚至把近年市场流行的绘画符号全招呼上,于是就出现了光头、绿狗、狞笑的脸、全家福合影、毛泽东、桃花、卡通、红卫兵扎堆一张画的乱象。
“其实现在的艺术品市场,也是一个资本运作的所在,艺术品和发行的债券没区别,艺术品也不再专属于收藏,而是以艺术品为载体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游戏。”朱其说,和炒金炒股一样,大家在意的并不是艺术品本身的价值,而是金融游戏标的物的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