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鉴藏
"和田玉"名实不符消费者有苦难言 亟须正本清源
来源:广州日报 吴聿立 2010-04-06 09:39:14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和田玉”称谓笼统亟须正本清源

    记者:“和田玉”这一笼统的称谓让不少商家打了擦边球,而受害的却是和田玉爱好者,这样下去无疑会冲击处于价格回归期的和田玉,更对延绵了数千年的和田玉文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局面应如何扭转?

    王春云:“和田玉”概念是到了该正本清源、回归其产地和成因的特指含义的时候了。和田玉,包括其中的白玉品种,一直是中国收藏界的宠儿。尤其是白色软玉中的极品——羊脂白玉,更是被收藏家视为可望而难及的尊荣。如果让世界其他地方所产的、品质难以望其项背的白玉也冠上“和田玉”的大名,势必会造成收藏界的混乱。

    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宝石手册》所强调的:在珠宝商业文件中不应指示珠宝原产地,在珠宝实验鉴定报告中不必说明宝石的原产地,和田玉的商业检测报告不应指示或者说明其产地,更不能人为地去规定或者以权力的名义去强行剥夺“和田玉”名词所指示的产地意义。对于软玉产地(新疆昆仑山)的看重是收藏界的事,相信收藏界能根据和田玉的产地和成因所赋予的一切指纹特征自己(或者借助科学家的力量)去研究、辨别和收藏,但辨别产地却不是鉴定界的职责,诚如邱教授所言,可能也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正如国际藏家热衷于收藏缅甸红宝石一样,但是“缅甸红宝石”并不是科学名词,“红宝石”才是,而且国际上也没有鉴定机构会特别标注一颗红宝石为缅甸所产。

    总之,鉴定界和收藏界必须各守其责,才能维护和田玉在收藏圈中的崇高地位,也才能更好地传播已经延绵了数千年的和田玉文化。

    结语:

    既然“要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还为时尚早”,那我们就听听从事和田玉开采十四年、曾任于阗县玉石矿矿长的专家柯长林(绰号“柯大侠”)的意见。“柯大侠”告诫消费者要理性消费,弄懂以后再下手,或找高手做参谋;不要有拣漏心理,因为现在不同于前些年,人们都很聪明,一分价钱一分货;经验不足的人,要买一目了然的好玉,这样大不了买贵,但不会买错;皮包玉或石包玉是奇玉,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的,常说的神仙难断的寸玉就是指这一类,所以风险很大,别轻易下手。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