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生,非理性经济制度理论学者、中国产业投资理论创立者及产业投资基金专家、近二十年以产业投资基金为制度应用性实证工具,为城市公共资源财富管理、能源、文化创意等领域提供咨询,所倡导的区域型产业投资基金、行业型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回归产业、政策型金融向市场型金融转换等观点,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进程。
眼下,不管专家们对今后的艺术市场走势看法如何,“艺术基金”无疑将成为今后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助推器。它一方面可以凭借基金制度的优势,整合社会零散资金,带入新的资金,另一方面其专业化的运作也有利于规范市场行为,并催生新的艺术资源。“艺术基金”的出现,还能让普通投资者分享价格不菲的艺术品增值所带来的投资收益。
国际上成功的艺术品基金“熊皮俱乐部”回报率超过了400%。1974年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为了避开通货膨胀,拿出约占基金总额3%(约1亿美元)的资金,购买了2500幅画作,陆续卖出,25年后,获利近3亿美元。
艺术品投资基金的运做模式,盈利模式该如何设计?对散户和艺术市场又将产生哪些影响?记者采访了中国基金论坛、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崔新生。
“艺术基金”
适合产业投资基金模式
崔新生表示,以艺术品为方向的投资工具设计,有信托、租赁等,将艺术家与交易商即经纪商连接起来,将艺术品进行市场化经营。由于不熟悉艺术品的产业价值投资模型,其作价机制和盈利模式极具不确定性,而不断的价值虚拟不能真正做到效益最大化。在这一点上,艺术品投资基金选择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产业投资的作价功能,形成特定的艺术品产业链。艺术品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根据产业投资需求,进行集群化和规模化的投资活动。
崔新生解释,艺术品的产业链现象一直存在,但从未从产业投资本身加以发现和发挥,艺术品如绘画,即从一开始就具有隐形产业集群的影子。在最早的北京海淀圆明园画家村,就初具雏形,到如今京东宋庄,则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画家扎堆儿,既是四面八方同道者意气相吸,便于互相交流;更重要的功能,则是为了方便交易,国内外的艺术品商人,可以相对找到艺术品的集散地。
艺术品产业投资基金在投资过程中,实际上发挥的是一个交易商的角色,从无价、低价,通过作价,进行市场定价交易,在每一个环节都是价值放大区域。在具体操作上,如通过以艺术品交易为主要功能的组合,将收购、拍卖、展览、培训与生产(创作)、复制等进行交易集合。于是,可通过某一环节的垄断经营,以拥有或左右艺术品的定价权。艺术品产业投资基金在艺术品投资领域的获利空间非常广阔。
而与此同时,还可以解决艺术家、艺术品收藏人的专业门槛限制,特别是艺术家,以及那些不具有交易条件的艺术品所有人,其本身属于相对的弱势群体,同样需要类似产业投资基金这样的机制进行保护。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品产业投资基金将为设计多层次市场交易品种、多层次市民社会形成不同主题功能的公共社区,满足不同社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交易便利,提供引导和孵化机制的帮助。
国内,如北京市已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工作重点,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均纷纷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但由于缺乏作为产业的文化创意投资操作能力,不能将政策资源与市场资源进行有效对接,使文化创意产业混乱无序。如能通过产业投资基金作为集合工具,无疑将对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