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资讯
鉴定困局真假难辨 中国艺术市场的致命短板(图)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祖佳 王璟 王威斯 白伟林 2009-06-16 09:42:22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市场被毁了

    目前在中国,当代油画市场的现状正是十几年前中国书画市场的重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品市场刚刚开始走向市场化,最先受到追捧的就是中国画。当普通民众的工资还在以百为单位计算时,国画的价格就已飙至几十万元人民币,在当时,这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天价”。

    时至2003年,中国国画市场的炒作达到了极致,国画收藏甚至已经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然而,这恰恰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艺术品的收藏本该是一本以鉴赏为基础的学问,但是,当人们从拍卖场里的落槌声中听到财富的声音,很多人便开始义无反顾地盲目投身于艺术品市场。而这也就成了伪造、作假者最好的时机。

    “中国每年书画交易额一半资金买的全是伪作,这严重干扰了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正常良好的形象,也干扰了真迹的价格。”中国书画收藏家刘文杰早在去年就曾痛心疾首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几年前,当匡时国际春拍在国内首次尝试推出“文字的力量——中国书法篆刻专场”时,编号为408号的拍品赵孟頫《书札六帖》以396万元成交,位列此次专场成交榜的次席,同时也成为了国内拍卖成交的第三高价位的赵孟頫书法作品。但在拍卖会结束后,匡时国际总经理董国强却觉得这件拍品“并没有拍到它应有的价位”。究其原因,他分析说,“虽然宋元绘画是历代宫廷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藏品。但是,由于鉴定方面的困难,买家往往都望而却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谢稚柳、王己千、刘九庵、启功等老一辈鉴定权威的相继去世,在古代书画鉴定方面,缺少了能够一锤定音并且被收藏界广泛认可的鉴定家。所以,更多的人把信心寄托在那些经过宫廷旧藏或者著录翔实的作品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传有序,这样的作品价格往往会很高,而缺少这些重要佐证的作品即便是真迹,也经常会被打入另册,受到市场冷遇。”

    这正是中国书画市场的生存现状,面对真假难辨,让人望而生畏的中国书画市场,曾有拍卖公司的相关人员在私下向记者表示过,其实,真正有实力、想树立品牌信誉的拍卖公司并不希望市场上充斥着伪作,因为就目前看来,这些伪作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场正常健康的流通与发展,如果整个市场都坏了,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

    只可惜,如此清醒的人并不是喧闹着的大多数。

 

 热点| 鉴定困局中国艺术市场的致命短板---真假难辨的冲击波

 

    为普及百姓的书画知识,净化中国书画市场,某艺术馆特别在展厅前焚烧假画以示决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