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被毁了
目前在中国,当代油画市场的现状正是十几年前中国书画市场的重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品市场刚刚开始走向市场化,最先受到追捧的就是中国画。当普通民众的工资还在以百为单位计算时,国画的价格就已飙至几十万元人民币,在当时,这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天价”。
时至2003年,中国国画市场的炒作达到了极致,国画收藏甚至已经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然而,这恰恰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艺术品的收藏本该是一本以鉴赏为基础的学问,但是,当人们从拍卖场里的落槌声中听到财富的声音,很多人便开始义无反顾地盲目投身于艺术品市场。而这也就成了伪造、作假者最好的时机。
“中国每年书画交易额一半资金买的全是伪作,这严重干扰了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正常良好的形象,也干扰了真迹的价格。”中国书画收藏家刘文杰早在去年就曾痛心疾首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几年前,当匡时国际春拍在国内首次尝试推出“文字的力量——中国书法篆刻专场”时,编号为408号的拍品赵孟頫《书札六帖》以396万元成交,位列此次专场成交榜的次席,同时也成为了国内拍卖成交的第三高价位的赵孟頫书法作品。但在拍卖会结束后,匡时国际总经理董国强却觉得这件拍品“并没有拍到它应有的价位”。究其原因,他分析说,“虽然宋元绘画是历代宫廷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藏品。但是,由于鉴定方面的困难,买家往往都望而却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谢稚柳、王己千、刘九庵、启功等老一辈鉴定权威的相继去世,在古代书画鉴定方面,缺少了能够一锤定音并且被收藏界广泛认可的鉴定家。所以,更多的人把信心寄托在那些经过宫廷旧藏或者著录翔实的作品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传有序,这样的作品价格往往会很高,而缺少这些重要佐证的作品即便是真迹,也经常会被打入另册,受到市场冷遇。”
这正是中国书画市场的生存现状,面对真假难辨,让人望而生畏的中国书画市场,曾有拍卖公司的相关人员在私下向记者表示过,其实,真正有实力、想树立品牌信誉的拍卖公司并不希望市场上充斥着伪作,因为就目前看来,这些伪作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场正常健康的流通与发展,如果整个市场都坏了,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
只可惜,如此清醒的人并不是喧闹着的大多数。
为普及百姓的书画知识,净化中国书画市场,某艺术馆特别在展厅前焚烧假画以示决心。